top of page
04_edited.png

藝術家將台灣基隆和平島的大歷史脈絡、模擬人類學方法田野所獲之人物誌筆記、素材圖像輸入所訓練的Ai模型,根據這些文本及其固有的大數據。生成某個時點可能的庶民故事(其結果為船難故事)  藝術家根據此船難故事撰寫三首詩歌並分別刻印於船體令旗、儀式祭文、沿岸殘骸科考錄像,最終人工智能根據對此詩歌理解
提供藝術家相應的悼念儀式指南,由藝術家執行儀式內容。


 

遠方的紅哪!我眯起眼睛依稀能夠看到你呀!

淚水已將你暈了開,你卻仍不願循著燈塔駛近。

彼方的紅哪!你也看到了滿灣的旗幟吧?

每逢時節,你緋紅的船身也該是這樣靠岸的呀!

紅兒呀紅呀,盛愛人歸來吧!

再帶我倆同社靈王船駛出港灣吧!

彼岸的紅啊!我還守在這裡為你通明岸間的燈火啊!

但海面的晚霞卻與你一同被鑲進了汪洋。

一同揉進了我的淚水中啊!

 

 

聽!那來自深邃的藍色轟鳴正在召喚,

忘憂的草葉反射著瀲灩的波光搖曳。

哎呀!哎呀!是拽著誑語要征服陸地的人哪

看!哪!看!哪!若只帶上閃耀的鱗甲我們早已登上許諾之地。

訕笑的草葉依然故我地搖曳。

是啊!是啊!如不帶上那貪婪的草葉我早已回到伊人懷裡。

聽!那來自深邃的藍色轟鳴正在回應,

或許他已浸透了我的思緒,我瞇起眼睛依稀可以看見她的藍色倩影。

沉吧!沉吧!

那深邃的中央開始泛澄亮明

光線沿著粼粼的水紋勾出妳的凝脂眉宇

看!哪!看!哪!是家門前的煤燈與愛人的倩影!

去!吧!去!吧!

彼岸的伊人正在燈火前守候著你。

我們再次揚起船帆駛進

去吧!去吧!

來自深藍的召喚正在許諾你。

 

 

 

看!那白色的方盒用著標緻的圓球排成

隨著我們的舞步與忘憂草一同跳動

看!我們昂揚抖擻的背鰭向前征服陸地!

 

看!我們閃耀的鱗甲炫目燦麗!

推進!推進!前方的低溫不足為懼!

推!進!推!進!遠方的黑雲不足為懼!

噢!別停下邁動的身軀!那浸入的寒氣不足為懼!

 

聽!那艙外的警報聲與雷爆聲並進

聽!那急促的舞步漸漸稀零

啊!終於我也收起最後的拍子僵直身脊

啊!終於那翻騰的白盒們盛著我們的隊伍傾入海底

只有白色方盒隨著巨浪碎成白色浪花,是唯一登陸的旌旗

而我們用更冰冷的軀體沉歸海底。

基隆和平島的道教令旗擬體與社靈王船信仰-紅

在基隆和平島的一次探勘中,我們發現了一面道教令旗擬體,其設計藍本源自道教的黑令旗。該旗刻劃在仿製的船體殘骸上,且旗上的文字以電腦代碼big5code的方式編排加密,經過研究及翻譯,得出一篇詩意的文字,將我們引進了一個悲戀的故事。

 

下文為經解密與補全殘缺文字之詩歌全文:

 

內容為遠方的紅哪!我眯起眼睛依稀能夠看到你呀!

淚水已將你暈了開,你卻仍不願循著燈塔駛近。

彼方的紅哪!你也看到了滿灣的旗幟吧?

每逢時節,你緋紅的船身也該是這樣靠岸的呀!

紅兒呀紅呀,盛愛人歸來吧!

再帶我倆同社靈王船駛出港灣吧!

彼岸的紅啊!我還守在這裡為你通明岸間的燈火啊!

但海面的晚霞卻與你一同被鑲進了汪洋。

一同揉進了我的淚水中啊!

 

 

該詩表現了一位女子對於久遠的等待與深深的思念,"紅"在此處,應該是指代她丈夫乘坐的船隻。與此同時,"紅"在道教中也是生命、活力、吉祥的象徵,這可以說明,女子對其丈夫的盼望並未因時間的推移而消磨。此外,“社靈王船”顯然是一種王船信仰的具體實踐,並與基隆社靈廟每年的王船祭典有直接關聯。從這裡我們看到,這位女子的生活中,宗教儀式與日常生活是如何交織在一起的。

在道教科儀中,燈是道教齋醮法事中頻繁使用的法器。在齋醮壇場上,燃燈與燒香同樣重要。凡舉行有關燃燈祭招的儀式,即謂之燈儀,這是道教齋醮的一種常用科儀,代表著智慧與希望,燈火的亮度可能也象徵著個體的道德水準。詩中的“燈塔”與“燈火”均有可能借用了這些象徵意義,進一步強調了女子對丈夫歸來的熱切期盼,並再次印證了燈儀在道教科儀中的重要地位。這些象徵物不僅在科儀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發揮了重要的功能,成為了連接科儀與日常生活的重要紐帶。

05.jpg
06_edited.png

薩滿祭祀儀式文-藍

薩滿祭祀儀式文-藍

 

本研究著重探討在基隆和平島發現的一首詩歌文本

。該詩歌以電腦代碼big5code與中文樣態加密編寫,經過翻譯研究,揭示出一位偷渡菸草的漁工遭遇船難並沉入海底的故事。從內容到形式,該詩歌皆深受薩滿巫術的影響。

 

下文為經解密與補全殘缺文字之詩歌全文:

聽!那來自深邃的藍色轟鳴正在召喚,

忘憂的草葉反射著瀲灩的波光搖曳。

哎呀!哎呀!是拽著誑語要征服陸地的人哪

看!哪!看!哪!若只帶上閃耀的鱗甲我們早已登上許諾之地。

訕笑的草葉依然故我地搖曳。

是啊!是啊!如不帶上那貪婪的草葉我早已回到伊人懷裡。

聽!那來自深邃的藍色轟鳴正在回應,

或許他已浸透了我的思緒,我瞇起眼睛依稀可以看見她的藍色倩影。

沉吧!沉吧!

那深邃的中央開始泛澄亮明

光線沿著粼粼的水紋勾出妳的凝脂眉宇

看!哪!看!哪!是家門前的煤燈與愛人的倩影!

去!吧!去!吧!

在彼岸的伊人正在燈火前守候著你。

我們再次揚起船帆駛進

去吧!去吧!

來自深藍的召喚正在許諾你。

 

 詩歌中,「來自深邃的藍色轟鳴」是海洋的象徵,也可以視為自然界的召喚,這種解讀與薩滿巫術的核心觀念相契合。在許多原始文化中,薩滿認為自然界充滿了神性與靈性,而這種「召喚」即表現了海洋對人的吸引力,也呼應了薩滿巫術中對神性與自然的尊重。

 

「忘憂的草葉反射著瀲灩的波光搖曳」這句詩句,經研究,我們認為「忘憂的草葉」可能暗喻了當地曾經盛行的偷渡菸草活動。基隆作為海港,此地曾有密集的偷運菸草活動,這一歷史現象和詩歌的寓言性描述相輔相成,並提供了詩歌的實質背景。

 

更重要的是,詩歌尾聲中的「家門前的煤燈與愛人的倩影」的描繪,深化了我們對詩歌主角的理解。男主角在船難之中對他在家中等待的妻子的深深思念,凸顯了他在面對生死決擇時的人性揭露。這種描繪呼應了薩滿巫術的觀念,薩滿在人類世界與靈界之間傳達訊息,藉此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在整體上,這首詩歌不僅展現了人類對生死、過去與未來的掙扎與期盼,也將薩滿巫術的觀念具體地體現在詩歌的創作之中。與此同時,透過對「忘憂的草葉」的解讀,我們可以觸摸到詩歌深厚的社會歷史背景,更深入地理解基隆海洋文化的發展與變遷。

 

通過以上研究,我們可以理解,該詩歌既是薩滿巫術影響的具體展現,也是基隆社會歷史變遷的縮影。進一步的研究將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理解詩歌所揭示的宗教信仰、社會現象和人文精神。

 

詩歌內容與薩滿巫術的連結之處,可以在其描述的自然現象、死亡的超越與靈魂的呼喚中找到。下文將從三個層面深入探討。

 

首先,詩中描述的「來自深邃的藍色轟鳴」可能象徵了薩滿巫術中的一種過渡儀式。在多數薩滿信仰中,音樂、舞蹈和聲音的引導是儀式的重要部分,用於幫助薩滿進入特定的精神狀態。這種「轟鳴」可能象徵著海洋與人類的連接,進一步標識出詩中主角正在經歷的是一種生死過渡的旅程。

其次,詩中主角的悲慟和船難的描述,與薩滿巫術中對死亡的觀念相吻合。在許多薩滿信仰中,死亡被視為生命循環的一部分,而非終結。死者的靈魂會繼續存在,與生者保持聯繫,或在某種形式下重生。詩中主角對家中愛人的思念,恰好反映了這種對死亡與生命續線的理解。

最後,詩歌的結尾處「來自深藍的召喚正在許諾你」,可以理解為詩人在描述主角將與自然融為一體,這是薩滿巫術中的核心觀念之一。薩滿相信所有生物與自然界都有密切的連接,並且能夠透過精神過渡進行交流。在這裡,海洋可能被視為一種超自然的力量,這種力量在主角的生命結束時提供了他一種超越和釋放的可能。

07.jpg
08.jpg

基隆和平島的沿岸遺留物與藝術家行為-白

從海洋邊緣回望:一種後人類主義的視角
在這個當代藝術表演中,我們可以見證到一位藝術家著奇特的方式講述超越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視角。他在海邊拾取被人類丟棄的保麗龍,每一片保麗龍都黏貼上一張標籤,標籤上寫著看似序列碼的英文與數字,如「A-7DA」。

 

藝術家利用這種獨特的方式,編織出的關於海洋污染、過度捕撈及走私活動的警世畫面。這種視角的切入點深受後人類主義的影響,挑戰著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並從非人類的生物角度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



看!那白色的方盒用著標緻的圓球排成

隨著我們的舞步與忘憂草一同跳動

看!我們昂揚抖擻的背鰭向前征服陸地!

 

看!我們閃耀的鱗甲炫目燦麗!

推進!推進!前方的低溫不足為懼!

推!進!推!進!遠方的黑雲不足為懼!

噢!別停下邁動的身軀!那浸入的寒氣不足為懼!

 

聽!那艙外的警報聲與雷爆聲並進

聽!那急促的舞步漸漸稀零

啊!終於我也收起最後的拍子僵直身脊

 

啊!終於那翻騰的白盒們盛著我們的隊伍傾入海底

只有白色方盒隨著巨浪碎成白色浪花,是唯一登陸的旌旗

而我們用更冰冷的軀體沉歸海底


 

 並且看似某種正在進行科考研究的行為-將每一片保麗龍都黏貼上一張標籤,標籤上寫著看似序列碼的英文與數字。

這些序列碼並非隨意的組合,而是台灣的繁體中文電腦內碼big5CODE,而「A-7DA」即代表「我」之意。

用序列碼編織了一首詩,並將其黏貼在被撿拾保麗龍上。將詩句如同序列碼般一一排列在這些海洋垃圾上,詩歌則以被捕上漁船的「魚」視角為主導,將邊緣的物質與邊緣的語言相結合,為邊緣之物做詩。

這位藝術家的作品,不僅是對環境污染的譴責和對海洋生物的同情,更是一種對人類自身行為的深刻反思。這場創作既是一場遊戲,又是一種行動。它展現出藝術家對環境保護與對於人類文明記憶的非人視角,並以視覺的方式呈現出來。每一個序列碼都是一種文明記憶的符號,將海洋垃圾轉化為一種文明的再現,用最直觀的方式告訴我們,這些被遺忘的垃圾其實就是我們的文化記憶的碎片,每一片保麗龍都象徵著人類行為對環境的忽視。

 

藝術家運用了當代藝術中最常見的「再現」手法,透過模擬數位考古的方式,把看似平常的行為轉變成一場深入人心的藝術表演。他用保麗龍和序列碼來表現我們對環境的破壞,和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文明軌跡。

09.jpg
10.jpg

​根據田野文本與網路數據由人工智能生成之虛構船難故事之24-25

24

法罕,一位阿美族的女子,有著黑得如夜般深邃的眼眸,和皮膚象是被陽光親吻過的麥田色。她住在基隆和平島阿拉寶灣的一個簡陋的小屋裡,那是一個違法建築的矮房,然而對她來說,那裡就是她的家,她的歸處。

 

然而,她的生活卻並不如她期待的那麼平靜。與她共同生活在那裡的,是一個名叫方文彬的漢人男子。他原本在和平島的漁船上工作,靠著揮汗如雨的勞動維持著生計。然而,他的眼神裡卻隱藏著一種無人能解的謎,一種讓人覺得不安的光。

 

方文彬並非是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反而,他似乎總是在尋找著一些可以讓他獲得更多利益的方式。為了追求所謂的更好的生活,他開始與船東進行走私活動。他們走私的貨物是稀有的石膏礦石,這是一種在市場上極為罕見,價格昂貴的商品。

 

然而,在一個風高浪急的夜晚,事情發生了變化。方文彬乘著漁船出海走私,然而他卻從那夜開始再也沒有回來。隨著海浪的洶湧,與風的嘯吼,他的身影就這樣消失在了海的深處。

 

法罕無法相信這個事實,她日夜在海邊守候,等待著他的回來。她的心中充滿了思念,每當海風吹過,每當海鳥飛過,她都會以為是他回來的訊息。

 

以往,他們會一起參與的王船祭典,如今卻只有法罕孤獨的身影。在祭典的熱鬧與喧鬧中,她的心卻如同被刀割一般,那份疼痛,那份思念,比任何言語都要來得深刻。

 

然而,方文彬的消失,並非只是因為一場普通的船難。那天夜晚,漁船在海上遇到了一艘未知的大型貨船。為了逃避追查,他們試圖改變航道,然而卻遇到了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在風浪中,漁船與貨船發生了碰撞,最終導致了方文彬的不幸。

 

思念,如同一把鋒利的刀,切割著法罕的心。每一天,每一刻,她都希望方文彬能回到她的身邊,然而,她也清楚,那只是她自己的一種期待。然而,即使如此,她仍然選擇等待,等待著他的回來,等待著那一天的來臨。

 

 

 

25

大海波光粼粼,和平島的海風輕輕拂過該應的臉龐。她是阿美族人,生活在基隆和平島的一處違法建築矮房中。與她相依為命的是張克襄,一位漢人,原本在和平島的漁船上工作。

 

這對情侶的日子過得十分困難,他們每天為了生計而努力。矮房狹小潮濕,生活條件艱苦。為了改善經濟環境,張克襄與船東開始進行走私買賣。他們運輸一種特殊的貨物,這是一個秘密,只有他們兩人才知道。

 

然而,命運的捉弄讓一場不明的意外發生了。在一次走私任務中,船隻遭遇了船難。張克襄再也沒有回來。該應心如死灰,她日夜守候在港邊,期盼愛人的歸來,但結果總是讓她空等一人。她的思念和悲傷充斥著她的內心。

 

王船祭典是他們曾一同參與的盛大節日,如今只剩下該應一人孤單地參與。她每年都會為愛人而獨自參加這場祭典,以表達對他的思念和無盡的愛。

 

在祭典的當天,該應身穿傳統的阿美族服裝,佩戴著花環和珠寶,她走在人群中,深情地凝望著眼前的王船。舞獅跳躍,鞭炮響起,燦爛的花燈點亮了夜空。該應感受到自己和愛人之間的聯繫,她將他們的回憶深深埋藏在心中。

 

在祭典結束的時候,該應踏上沙灘,面對著黑暗的大海。她不禁想起那個不明的意外,那個奪走了愛人生命的災難。她想像著愛人曾經面對的困難和痛苦,他的身影消失在茫茫的海洋中。

 

該應俯身撿起一片貝殼,淚水滴落在貝殼上。她用顫抖的手把貝殼放在嘴邊,細細聆聽,仿佛能夠聽到愛人的聲音。她默默祈禱,希望他在另一個世界裡幸福安康。

該應的眼淚湧上眼眶,她感受到心中的痛苦和無奈。她知道,她將永遠無法再次與愛人相見。她把貝殼輕輕放回沙灘上,緩緩站起身來。

她轉過身,背對著大海,開始慢慢走回那個寂寞的矮房。回到家中,她躺在床上,靜靜凝視著屋頂。她回想起與愛人的點點滴滴,感受著心中的空虛和無盡的思念。

夜晚漸漸深沉,星星閃爍著光芒。該應的心如同黑夜一般孤寂,她明白,愛人已經成為她永遠的遙遠星光。她閉上眼睛,讓淚水悄悄滑落,帶走她心中的憂愁和痛苦。

 

在這片寂靜中,該應將愛人的回憶放在心底深處。

02_edited.png
01.jpg
bottom of page